尊敬的友商,您好!
感谢您对SHLSCALE莱衡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赖。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结合我司实际,2023年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事宜通知如下:
※.放假时间:2023年9月29日-10月6日,共8天。
※10月7日(星期六)、10月8日(星期日)正常上班
我们将在节后统一为您处理。因假期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营业时间调整如下:
日期 | 营业情况 | 说明 |
2023年9月28日(周四 ) | 正常 | 请参考报价单上"发货日期" |
2023年9月29日(周五) 2023年10月6日(周五) | 放假 | 休假期间订单我司将于5月4日处理 |
2023年10月7日(周六) | 正常 | 请参考报价单上"发货日期" |
休假期间,您可以继续使用莱衡臻选商城网上询价订购系统(https://www.lscale.cn/page105)。
在此期间,成功订购的订单状态为"处理中",这些订单将在节后第一个工作日8点自动更新状态。
注:休假期间配送可能会有延迟,若您在节前出货的产品需要在休假期间正常收货,请您在节前通知我们。
国庆节的由来简介(10月1日国庆节的来历)
国庆节的由来简介 10月1日国庆节的来历
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即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象征,它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产生,并变得尤为重要。它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国庆节是一种新的民族节日形式,它承载着体现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节的大型庆祝活动也是政府动员和号召的具体体现。
展示国力、增强民族自信、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是国庆庆典的三大基本特征。
节日的由来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特此宣布,将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这就是10月1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即“国庆节”的由来。
中国国庆节的意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人民广场成立大会,这也代表着中国的独立,正式告别了过去的悲惨命运。它是国家独立的象征,是国家国体和政治制度性质的证明,是国家正式独立的标志。
有了国庆节,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积极发挥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每个国家都会有国庆节,对每个公民来说意义重大,也是一年中最具政治色彩的节日。
目前,中国在国庆节举行阅兵,不仅代表国家的军事实力,也是增强民族自信的一种方式。国庆典礼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而且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未来更好的发展。
中秋节的由来简介
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于上古时代, 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1月1日,中秋节与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
发展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在古代农耕社会,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祭月,作为民间做节的重要礼俗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之前中秋节在中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唐代时中秋风俗在中国北方地区已流行。在唐代中秋节成为了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
节日别称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在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